近年来,各地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情日益高涨。截止到目前,全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包括76%以上的地级城市和32%的县级市,总计大约500座城市已经明确提出正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8月21日,中国平安在2018年智博会上发布了《专业,让城市更美好——平安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首次系统化公开展示国内首个“1+N”智慧城市平台体系及解决方案,利用1套“智慧城市云”平台,集成平安全球领先的创新科技,有力支撑N个智慧城市板块,包括智慧政务、民政、财政、安防、交通、口岸、教育、医疗、房产、环保、养老等,用科技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巨头都在布局智慧城市,阿里和腾讯通过支付宝和微信推动城市进入无现金时代;华为提出了“以新ICT打造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赋予城市生命力的理念”,平安怎么看待这些竞争对手,它的打法和这些巨头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平安智慧城市的打法
“打一个比方,智慧城市可以是一个筐,所有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平安智慧城董事长兼CEO俞太尉在接受包括经济观察网在内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比喻意思就是说智慧城市的涉及面非常广,任何一家企业哪怕是世界五百强都不可能包打天下,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把这个事情都做完。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各种各样的大企业去参与,但无论是百度、腾讯、阿里还是平安在智慧城市的发展都各有侧重。
他进一步解释,例如平安从金融起家会从做金融的角度考虑如何布局智慧城市;而华为是做硬件出身会从硬件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布局智慧城市;阿里是从电商这个角度做起来的,那么它会从这个角度切入等;因此,每一家企业都会从它扎实的、基础的、擅长的领域切入,因为它是触类旁通、可以举一反三的,从熟悉的领域切入可以迅速展开实现规模,企业在展示各自智慧城市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是有区别的,否则都雷同的话,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对于平安而言在金融领域里面的科技应用已经很成熟。在俞太尉看来,平安发展三十年,基于银行、保险、投资等金融领域产生了大量可供分析的数据。“平安有10亿人脸数据、200多万张医疗影像的片子,可以拿出来进行人工智能加工并且可以反复地训练它。比如说平安搞的声音识别,客服每天接电话100万个,这么大的海量数据,搞声音识别就有基础,不用现场去采。”他说,海量的数据加上丰富的场景 ,这些都是金融创造出来的。
在金融的基础上,平安正不断地增加应用场景,包括医疗、环保、房产、养老等。“平安有了这样的技术,再根据不同的场景,使技术和场景更有机地结合,增加用户的体验度。板块之间是相通的,并不是单打独斗。”俞太尉介绍说道。
布局智慧交通 强调落地
据了解,平安智慧城市系列包括面向政府的智慧治理系列(智慧财务、智慧政务、智慧环保、智慧安防)、面相市民的智慧民生系列(智慧生活、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房产)、面相产业的智慧经济系列(智慧企业、智慧小镇和智慧旅游)。
8月21日下午,就平安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布局,记者在深圳会展中心会场专访了平安智慧城智慧交通事业部总经理金国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企业,大家都强调大数据。我们有大数据分析能力,平安的文化强调落地,更贴近现实,实用、实效,这是平台做智慧交通的根本。我们不是做一个漂亮的平台展示,而是在数据的归集、分析、处理、应用后落地到管理、调控和服务上。”他说。
据了解,平安智慧交通主要包括预约平台、违法监管、事故快处理等方面。其中预约平台是从交通治堵的角度了解路况和城市的拥堵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需求和道路承载力关系做分析。“像深圳某个景区,周末、节假日的车流量很大,深圳交警为了缓解到大景区交通拥堵的问题,要求市民预约分时段出行。我们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推出一个预约平台。只要按照我们深圳交警星级用户注册,去之前在平台上申请预约去的时间段和登记车牌号,预约后用户的车牌号就会进入系统的后台管理中。交警一方面知道预约平台上面有哪些车预约、哪些车没预约,可以通过路口摄像头识别哪些车在什么时间段去了景区,哪些车没去;另一方面可以监测整体道路的交通情况、每个景区入口流量,从而对路况和道路饱和度有更好的掌控力,不浪费资源。”金国新说。
此外,事故快速处理针对拥堵中的交通事件。轻微事故会造成几百米堵车,关键路段堵车会导致周边路段堵车。平安推出交通快速处理平台,打通交警部门的后台数据,无缝对接保险公司,让车主可以快速撤离。该平台在深圳上线后,快撤离时长3分钟,较原事故撤离时长缩短75%;此外,平安还与深圳交警搭建了刷脸执法平台,应用于违法监管的场景。据金国新介绍,违法识别、取证问题存在大量人工审核,且存在较多判罚纠纷,该平台基于深度学习AI模型实现对违停等违法场景的前端智能审核、智能识别定责,提升违法识别的准确度和效率,降低违法概率。